促进农机化信息化融合加快推动农机装备转型升

2021/01/28

1 我国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情况

1.1 推进农机装备智能化

当前,国内外知名农机企业已深度布局智能农机装备制造,通过将机械电子、传感控制、卫星定位、5G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集成于农机产品,形成智能化农机装备,实现了智能化机械耕整地、收获、植保等多种作业功能。约翰迪尔、东方红、雷沃等国内外著名品牌,研发的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采用全球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电控液压自动转向等技术,配套拖拉机、收割机实现了自动路径规划及导航、远程控制、自动换向、自动刹车、农具控制等功能,极飞研发的智能农用无人车,可完成自动巡田、精准植保和农资运输等工作,大幅提高了农机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1.2 建立“数字+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

一是新型农业服务企业运用互联网思维,以“滴滴农服”的形式,建立集用户作业订单管理、作业监控、数据反馈于一体的数字化作业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二是各地政府部门通过采集农机大数据建设智能农机信息化管理平台。湖北省通过实施“北斗+农机”项目搭建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综合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无线通讯+卫星定位”技术,实现了农机实时监控、农机作业管理和农机指挥调度3大功能,提高了全省农机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效率。

1.3 构建现代智慧农业生产模式

随着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陆续构建了无人大田农场生产模式,我国北京、山东、新疆、福建等地也启动了无人大田农场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通过对设施、农机装备的自动、远程控制,实现了大田作物耕种收管生产全覆盖、田间机库转移全自动、生产过程实时监控的全天候、全过程的生产模式。无人农场在提前规划好机具运行路线后,农机可24h不间断作业,作业直线误差不超过3cm,不但提升了工作效率和土地利用率,也保证了作物的标准行间距,对比传统农机作业方式具有显著的优势。

2 武汉市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应用情况

2.1 智能化农机装备初具规模

武汉市农机推广部门通过积极对接大疆、极飞、约翰迪尔、福田雷沃等先进企业,开展了智能农用无人车、植保无人机、拖拉机精准作业无人驾驶系统等多种智能化农机装备的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农用北斗亚米级作业质量监测终端完成了规模化装备。在武汉诚贵农机专业合作社、汉南区伟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配备农机导航及自动作业系统,实现了拖拉机自动导航控制施肥、旋耕、开沟、精密播种等精准作业;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配备25台植保无人机,由公司技术员根据作物品种、病虫害发生情况和农户种植面积制定智能化植保作业方案,提供订单式飞防服务,年服务面积超过0.67万hm2次,服务效率对比传统人工提升30倍以上。

至2020年,全市拥有装备北斗农业精准作业终端设备的农机具1235台,其中拖拉机756台,种植机械10台,智能无人机130台,各类收获机339台,为武汉市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装备支撑。

2.2 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平台初步形成

武汉市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及智能管理平台,通过对无人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配套信息化设备,为机械化播种、植保、收割、深松、秸秆还田、喷药等农机作业提供数据采集和统计分析服务。2020年,武汉市农机信息化智能管理系统平台监测分析农机化精准作业面积3.53万hm2,其中耕整面积1.1万hm2,种植面积0.11万hm2,植保面积1.5万hm2,收获面积0.26万hm2,秸秆还田面积0.59万hm2。农机化大数据应用推动了武汉市农机管理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2.3 技术培训方式不断创新

武汉市农机部门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和信息化技术,将农机化技术培训从线下扩展至线上新媒体平台。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武汉市农机中心创新方式方法,使用“武汉农机”抖音公众号开展系列网络课程和线上培训活动,制作和发布了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植保机、配套农具等5大系列共50多个操作、维护教学视频,组织各级农机推广部门、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机大户参加学习,上线后访问量迅速突破8万人次。农机化与信息化培训相结合,让科技服务更高效。

3 当前面临的问题

上一篇:基于预分区策略的装备数据分布式存储方法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