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军民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0/10/03导 读
航空装备维修保障是提高航空装备综合使用效益的关键环节,是影响空中力量战斗力的重要要素。我军航空装备主要实行基层级、中继级、基地级三级维修体制,其中基地级维修是最高级别的维修,具有技术含量高、质量标准高、经济代价高等特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安全与发展利益的拓展,陆海空三军航空装备快速发展,主战飞机更新换代加快,使命任务范围不断扩展,战备训练保障强度加大,给航空维修保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仅靠以军方维修体系保障为主的传统方式,已难以满足军事斗争准备与航空装备快速发展,迫切需要紧贴国情、军情,对传统的维修保障理念、方式与机制进行军民融合深化改革。
01
我军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特点分析
随着航空装备的规模化列装进程,我军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航空装备维修级别划分、维修机构体系、维修法规体系与运行机制,基本满足现有航空装备的修理保障需求。随着高新技术在航空装备的广泛应用与大量装备,我军装备维修理念、维修技术与保障机制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三级维修体制加快向二级维修体制转变,基层级维修越来越简化,中继级维修内容逐步缩减,基地级维修任务不断扩展,呈现新的特征与需求。
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保障对象拓展,模式改革紧迫。随着运-20、歼-20、直-20、无侦-7、高超声速巡航飞行器等先进作战平台列装使用,作战平台由航空器向空天一体平台拓展,主战飞机由有人机为主向无人机拓展,不仅项目改装、系统升级等基地级维修保障任务大量增加,而且将逐渐达到大修时限,后方基地级的维修保障对象将发生根本性变化。高新技术装备必然催生新质战斗力,也必将催生新型维修保障体系与保障模式。因此,更新维修保障理念,探索军民融合式维修保障模式,已成为适应航空装备发展与战斗力生成的必然要求。
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技术升级加快,专业要求更高。新型航空装备汇集了当今先进的数字、信息、材料、动力等技术成果,给维修保障提出了新的技术性、专业性要求。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普遍采用自动化检测、数字化控制以及自适应、自诊断、自修理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对装备系统自动保护、监测、隔离,简化了日常维修作业内容。平时大量的部件修理、系统升级与技术支援都后延至基地级维修,给基地级维修的技术升级与专业化水准提出了新要求。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航空装备技术要求,形成基于大数据与系统工程的精准化、专业化基地级维修能力,才能确保高新装备全寿命周期满足战训使用要求。
基地级维修费用增长迅猛,效费问题突出。随着装备技术含量的日益提高,不仅研制、采购费用快速上涨,而且使用与维修保障费用也成倍增加。例如,美国的B-2A隐身轰炸机,1998年的单机造价达到11.6亿美元,单次飞行费用为12.88万美元,维修费用更是十分昂贵。B-2A平均每7年就要大修一次,时间需1年,耗资6000万美元。根据我国军费预测,我军航空装备每年用于装备维修保障的费用2020年将超过600亿元,到2025年将超过1000亿元,占当期装备采购费的比例将不断扩大。
02
新形势下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军队基地级维修能力不足与维修机型多、数量大的现实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当前,我军正面临新装备维修保障与老旧飞机集中大修的双重任务压力,大量二代改进型、三代飞机正处于大修高峰期。当前只有空军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后方基地级维修体系,海军、陆军均没有建立完备的航空装备基地级维修体系。军队后方基地级维修保障修不了、周期长、战时弱的问题,已成为影响装备完好率、出勤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维修保障方式陈旧与装备技术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军维修保障改革相对滞后,集中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维修方式陈旧、工艺落后。我国航空装备主要实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定时维修方式,达到大修时限必须进行大修,虽然已应用自动检测、原位维修等技术,但仍然没有摆脱大拆大装、重复维修、过度维修的模式,存在维修标准不够统一、维修工艺不够规范等问题。另一方面远程技术支援系统效能发挥不充分。虽然我军建立了基地级维修机构与航空兵部队之间的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但没有与军队装备管理综合信息系统、装备研制单位信息系统相联通,装备技术状态与维修信息不能共享,运行效益不高。
上一篇:苏军为何没有大量装备缴获的德国重型坦克?难 下一篇:没有了